当前位置:海棠文学网>书库>历史军事>三国之最风流> 20 血雨腥风洛阳城(下)

20 血雨腥风洛阳城(下)

而秩同九卿,亦是中二千石,袁绍欲为荀贞谋取此职,却绝非“相屈”。实话说,要非荀贞有过此前的“诛捕邺赵”之举,以他的资历,远未够格去当这个执金吾。

  “羽林”指的是羽林中郎将,羽林中郎将与虎贲中郎将的俸秩相同,俱为比二千石,两者的掌责也相同,俱掌宿卫侍从,所属的机构也相同,都是光禄勋的属吏。

  执金吾与羽林中郎将这两个职位看似风牛马不相及,一个中二千石,一个比二千石,却有一个共同点,即是:皆握有兵权。执金吾下辖有缇骑二百,羽林中郎将下辖有羽林郎数百。

  袁绍的意图很明确。

  现如今他是司隶校尉,掌住了京畿的雄权,他从弟袁术是虎贲中郎将、曹操和淳於琼等为西园校尉、何顒是北军中候、与他一党的伍琼现为城门校尉,分别握住了虎贲、西园、北军五营和城门驻军这几支京都的戍卫力量,如能再把“名望高远、知兵善战”的荀贞征拜入朝,为执金吾也好,为羽林中郎将也罢,势必都能使他再多掌握一支京都戍卫军的力量。

  至於执金吾、羽林中郎将的下辖兵力不多,这个不重要。

  荀贞有义从,他一旦入京,势必不会孤身,即使不能带太多义从从行,带个二百、三百,加上执金吾、羽林中郎将的下属吏卒,也是一支不小的兵力。

  而且最妙的是,荀贞有“诛捕邺赵”的事迹,现如今名望够高够大,他入京后,除了可使袁绍多握一支兵权,而且还可以为袁绍举旗呐喊、扩聚声势,同时亦可借此来逼何进下诛宦的决心。

  却奈何袁绍所算虽精,何进却亦不傻,不管袁绍怎么说现今荀贞“名高望重”,就是不肯松口允可袁绍之请。

  看完了荀攸送来的这第五道消息,荀贞将之出示给程嘉、孙坚。

  程嘉、孙坚传看消息的空儿,荀贞心中想道:“初闻灵帝驾崩、洛阳政乱之时,我虽不欲马上进京,却亦有‘坐待时变、以定是否上洛’之意,而今看来,这洛阳却是不能去了。”

  荀贞虽然不知“历史的细节”,可结合他所知的“历史进程”,却也看出何进死在临头了。

  如上所述,蹇硕、董重一死,士人下一个想除掉的目标就是张让、赵忠等宦官。

  在这个时候,何进犹豫了,从他个人本身来看,他的这个犹豫是对的,因为不除张让、赵忠对他有利,可从整个形势的发展来看,他的这个犹豫却是错的。

  袁绍蛰伏多年,终等到诛宦的良机,现而今,上有袁隗为太傅、参录尚书事,中有他为司隶校尉、雄视京畿,下有袁术等各居京都要害、握掌兵权,在这个时候,何进就算犹豫、赵忠等宦官就算想向何进妥协,袁绍能答应么?他绝对不答应,何进不干,他自己也会干!

  以当前洛都之局势而言,对何进来说,诛宦这件事已经可谓是“箭在弦上、不得不发”了。

  可何进在这个时候却迟疑不决。

  迟疑不决的结果就是:他不但不能在士人与宦官这两大集团中左右逢源,反而会成为这两大集团生死相争的牺牲品。

  也就是说,他要么败在士人之手,要么败在宦官之手。

  以荀贞之所知,何进最后是被宦官们给杀掉了。

  何进是何时死的?荀贞不知道。可从洛阳眼下的局势发展情况上,他却完全可以推出结论:何进离他死在宦官之手的这个结局已然是为时不远了。

  那么,在这个时刻,荀贞干嘛还要去洛阳?

  他还不如立刻返回颍阴,等待何进、袁绍檄书召“四方猛将及诸豪杰,使并引兵向京城”。

  荀贞心道:“何进虽亲士人而实忌惮,纵便我飞书与他,他也肯定不会听我之言,何进之死已不可挽回。尽管阻止不了何进死,但是……,但是不知能否改掉董卓横行洛阳的结局?”

  荀贞穿越到这个时代很久了,之前他人微言轻、无权无势,不敢有“改变时代”的奢想,那太不现实了,可他现在算是有了名,也有了点势,虽然不多、但已经具备一点改变时局的能力了,他的想法当然也就会随之改变,想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以稍微改变一下历史本来的进程,比如“士人与宦官两大集团恶斗、却便宜了董卓”这个结局,他就想改掉。

  对后来的三国争雄之世,荀贞是颇为神往的,可三国乱世,书上看到的是群雄逐鹿、谋士斗智、将星璀璨,现实中却是百姓深受战乱之苦,十室九空,“千里无鸡鸣、白骨露於野”,如能在这一切发生之前,把时局扭转,以使百姓不再受那战乱之苦害,又为何不为呢?

  如能做到,他绝不惜力。

  可能不能做到?

  他做不到,因为汉室腐朽已久,大厦将倾,谁也支撑不住,谁也改变不了。

  改变不了天下将分崩离析、陷入战乱的局面,那么,退而求其次,能不能把董卓独握朝权这件事给改掉?

  老实说,他也没有把握。

  要想改变董卓独握朝权、横行洛阳的结局,最好的办法是当然是不让他进京,可这一点,荀贞改变不了。何进正是因为担忧士人一支独大,所以才召延武人为爪牙、外援,进而召董卓入京的,试问,做为士人一员的荀贞又如何能劝阻得了何进召董卓入京?

  他劝阻不了。

  改变不了这件事,又该怎么改变董卓握洛阳大权的结果?

  荀贞思来想去,只有和董卓比进京的速度。

  如能赶在董卓进京前,带兵抢先入京,与袁绍、曹操等合兵一处,那么就算董卓来了,料来亦无忧也,——董卓只是个武人,在天下没有什么德望、在朝中没有什么根基,虽说他后来有独握洛阳权柄的一刻,但那只是机缘凑巧,士人与宦官两大集团两败俱伤,让他捡了个便宜,他刚好又“野心勃勃”,这才从而导致了后来的洛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