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海棠文学网>书库>历史军事>我的餐馆通古代> 第1295章 德治和法治

第1295章 德治和法治

  他追求了一辈子的理想,结果被任小天这个后世人说是想多了。

  若非孔子定力深厚,恐怕早就道心崩溃了。

  他深吸一口气问道:“先生,为何你说丘之所求是想多了?”

  “咱们先说孔夫子你致力恢复的周礼。

  周礼并非是简单的一种礼法,而是政治制度、等级制度,维护宗法秩序的一项重要工具。

  在孔夫子你现在所处的春秋时期。

  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,井田制等传统土地管理制度逐渐被摒弃。

  新的土地管理制度应运而生,诸侯或者说是新兴地主阶级纷纷将王田变成私田。

  这也代表着政治权力开始从周王室下移到各地的诸侯手中。

  周王室日渐式微,而诸侯的实力却愈发的强大。

  随之而来的便是诸侯间连绵不绝的战争。

  战争让诸侯野心膨胀,从无视周王室到僭越使用礼法似乎也变的习以为常了。”

  孔子表情凝重的点点头道:“先生说的这些丘都能明白。

  所以丘才想呼吁诸侯间止戈息战,使黎民不至于受苦。”

  任小天微微摇头: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又岂是区区人力可挡?

  周礼历经数百年发展已经到了生命的末期,也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和阶级利益。”

  孔子愕然道:“先生何出此言?

  周礼可以让人各安本分、各守本位,如何在先生口中如此的不堪?”

  任小天失笑一声说道:“还是那句话,不符合阶级利益的诉求。

  发展的本质本来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。

  何况人本生而平等,为何要因生在贵族之家就可高高在上,生在平民之家就要当牛做马?”

  孔子顿时愣住了。

  任小天说过的话是他从来都没想过的。

  在他的固有观念中贵族就是贵族,平民就是平民。

  这两个阶级是绝对不可逾越的。

  任小天继续说道:“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,新崛起的士大夫阶层开始冲击传统贵族。

  民间也不堪受周礼的固有束缚,进而衍生出了诸如道家、法家、墨家等其他学派。

  春秋时期所谓的百家争鸣也就是这么回事。

  别的不说,就说孔夫子您所代表的儒家不也是思想解放中的产物吗?

  您仔细想想,如果恢复了周礼,那您的儒家还能存在吗?”

  任小天的话对孔子又是一阵冲击。

  孔子苦笑道:“今日听先生一言,方知丘的见识有多么浅薄。”

  任小天摆摆手道:“您可千万别这么说,我也并非是完全否定周礼的存在。

  事实上周礼能够延续数百年,自然也有其优点存在。

  诸如其中的道德规范,就是让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。”

  孔子怔了一下问道:“先生既然说德治十分有效,那为何又说丘的想法不切实际呢?”

  任小天摇摇头:“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了。

  那就是德治虽好,但是其却不具备强制力。

  或者说德治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衡量。

  每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一样,如何才能评判一个人的道德呢?

  我这么跟您举个例子吧。

  如果一个人天生就没有道德,那他做下恶事又该如何处罚他?

  难道只是简单的对其进行道德上的批判吗?

  可他本来就没有道德,又如何会在乎别人对他的批判呢?

  这种惩罚一点强制力都没有。

  长此以往的话,犯罪行为也就缺少了约束。

  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效仿。

  那所谓的德治也就成了一场空。”

  孔子双眼失神,口中喃喃道:“难道刑名之学才是对的吗?”

  春秋时期还没有法家一说,主张以法治国的人都属于是刑名之学。

  经过李悝、商鞅、申不害、韩非子等人的不断发展,才在战国时期形成统一的法家学说。

  任小天解释道:“法治和德治只能说各有利弊,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。

  毕竟单纯的以法治国也是有其弊端存在的。

  首先律法具有局限性,不能调节社会所有的矛盾。

  其次就是律法缺乏足够的灵活性,在面对复杂情况时难以及时的变通处置。

  最后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点,律法往往还具有滞后性,很难应付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。

  总结来说,在封建时代律法往往是统治阶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