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;裴行俭一肚子话,可面对这样的太子,竟是再也没法说了。
出去之后,他就长长的叹气,说不出的复杂!其实,从某个角度来说,太子其实是个好太子。一个没有疑心的君王,翻遍史书,都不多见呐。
可正因为君王没有警惕之心,臣下才更该警惕才是。
裴行俭站在李治的面前,话不多,只把事说了,又把太子的说法说了。
李治没言语,好半晌才道:“爱卿是觉得护国公主哪里做的不好?还是觉得太子哪里不妥当了?不符合一个储君的标准了?”
不是!护国公主很好,太子也很好,可加在一起就不好了。
李治就问他说,“那以你之言,天家骨肉相疑,便是好的?”相互残杀的血迹才干,你们这又说的是什么?那是个公主,也不是个皇子。这都不能容,那到底要如何,才是对的?才是好的?
裴行俭跪下,低声道,“公主是皇室的,可驸马不是!”
“你是质疑英国公府的忠心吗?你是质疑老英国公的忠心吗?自祖父起事以来,哪一仗没有李绩?”
臣不敢!臣万死。
李治摆摆手,“你……去吧!这样,三年,再叫护国公主在安西呆三年,稳一稳安西的形势……成吗?”本来也就想叫桐儿在安西呆五年的,三年后,也就五年了。
裴行俭叹气,三年后……就三年后吧……
第804章 盛唐风华(56)
这三年,谁的日子都不大好过。
旱情只是稍微有些缓解,但是边关的摩擦却一点也没断。
咸亨三年,姚州永昌的‘蛮子’叛乱,朝廷得着人去平叛。国事艰难,朝中又屡屡有反对武后干政的声音。可李治的身体并不是说调养三五个月就能好的。
怎么办呢?
与其叫大臣跟武后斗法,那就不如叫太子监国。是!太子是一直监国,可皇帝只要在,遇到大事在太子那里说不通,或者说太子一旦跟皇后一个立场,那大臣就会直接找李治。李治若是避而不见,那弹劾武后的折子第二天就会堆满太子的书案。
怎么办?李治就说,东巡吧!去东都洛阳转转。于是带着武后,直奔东都了。留下太子监国,有事就找太子吧!皇后也不在,朕也不在。皇后不干政了,这总行了吧。
可太子却跟大臣起了争执。
朝臣先是说,这四处打仗,物资运输不便。太子就说,黄河和渭河是可以行船的。开通河渭运输线,足以应对眼下的运输。
黄河航运是到乾隆年间因各种原因才终止的,但其实在这以前,尤其是汉唐时代,黄河航运还是很发达的。当然了,这也不是唐朝才有的。那是自先秦赵武灵王的时候,就有了黄河航运。渭水本就是黄河支流,沿渭河黄河可一直到洛阳。到了洛阳就有运河可通南北。这是一条通畅的运输线。
为了配合这个运输线,又在柏崖设置了粮仓。
柏崖仓在哪呢?就在后世的小浪底附近。
这是个中转站,粮食从这里可直接运达长安。
京城的消息传到西域,桐桐觉得太子做的挺好的呀!不管是谁建议的,太子从中选出好的建议采纳了,这便是好的。
可她现在并不知道,朝臣们提出的问题解决了之后,他们又给太子提了另外一件事。
这件事李弘听到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听错了。
就听萧德昭说,“军需依旧不足,臣等之意,当遣使去倭国,令其准备军需之物。”
李弘愣了一下,“从倭国运军需?”
对呀!“你们怎么知道那边一定会给?”要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怎么办?
然后就听这些大臣说,“去年正月里,驻百济的镇将刘仁愿已经打发李守真等人为使臣,给倭国上表去了。正月去的,七月回的。当时咱们驻扎百济的军队补给跟不上,李守真这一行去,请他们帮着准备军需……”
李弘看向这些大臣,那表情都是愕然的,“守将派遣使臣,谁给的权利?”一时间,他暴怒,抬手就将桌案上的东西一把给拂开了,“谁给一个守将的权利,允许他私下着人去附属国征调粮草的?谁?”
这个反应也把大臣吓了一跳,“军需跟不上,百济距离倭国最近,只能从此地调运粮草。”
李弘嘴唇颤抖着,头上的汗哗啦啦的流,手指着这些大臣,都是颤抖的,“你……你们……你们……”
指责的话没说完,便眼前一黑,直直的朝后倒去。
这可把人给吓的够呛。赶紧请太医,太医忧心忡忡,“不要气殿下,殿下这是动了大怒了。”
可大臣们并不觉得哪里错了。是!刘仁愿不该不奏明朝廷就派遣使臣,但军需跟不上,他们镇守百济,若是能有办法,也不会出此下策了。
反正这事把太子给气病了。年轻嘛,养着,回头再说。但眼下的事情还得办呀!军队已经开拔打仗去了,军需一定得跟上。还是之前商量的,再派遣使,再去看看。也不是非要征调,就是看看情况,试探试探态度。
这不是正要打发船队去百济吗?这都是顺带的事。
太子病着,这些事没敢叫太子知道。圣人不在,有大臣辅政。太子病了,大臣就能代理朝政。有什么问题吗?
可太子一醒就要问的,太子也有近臣,近臣当然不会瞒着。这一气可非同小可,一咳嗽,竟是见了血。
&e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