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0-140

什么。”

  “好一个父子情,”皇帝听了他的话之后大喜:“沈爱卿,你回去给朕草拟一份诏书,速传大皇子回京。”

  沈持:“是,陛下。”

  他要告退,又被昭帝叫住:“沈爱卿读过《资治通鉴》吧?怎么看轮台罪己诏和太宗与承乾?”

  还不太算送命题。

  沈持说道:“微臣还是那句话,论君臣,汉太子刘据和唐太子李承乾忤逆皇帝乃大罪,论父子,没有哪位父亲不心疼儿子的。”

  不然,承乾谋逆,死后李世民还为他辍朝呢,汉武帝就更不用说了,对于刘据的死更是十分痛心。

  皇帝面色变得慈祥:“沈爱卿退下吧。”

  他待要告退,忽又听帝问:“沈爱卿和史爱卿还未成亲?”

  沈持:“史将军心系边关,不敢耽搁。”

  “朕知道你二人未成亲的缘故,”萧敏微微笑了下:“去吧。”他心道:这两位年岁不大却最是老练沉得住气之人。

  当晚,他去看郑昭仪,说道:“朕有心为皇儿选个老师,这个老师好,买文赠武,还能弥补皇儿无外祖家扶持的遗憾,阿琼听听?”

  郑昭仪虽还未出月子,但她面色红润养得极好:“是谁?”

  皇帝在她耳边轻声说出一个臣子的名字:“他与武信侯史家联姻,此后两家都可以作为皇儿的依仗。”

  郑昭仪听到那个名字,心中几乎要疯,“是他,是他啊,”,但在皇帝面前她眼波微动:“陛下待妾和皇儿有心了,只是他还这么小陛下就想着念书的事了,可见长大是个苦的,”她娇嗔道:“妾巴巴盼着他当个富贵闲人呢。”

  皇帝笑了笑,他最喜郑琼心思平淡,不再多说:“阿琼歇着吧。”

  第134章

  沈持出宫回到家后连夜草拟一封召大皇子萧承钧回宫的诏书, 他通篇没有遣词造句,只平平叙述了如沈家先前这等升斗小民之家朴实的父子情,比如小时候骑在他爹沈煌的脖子上去逛集市, 都五六岁了,出门只要他爹跟着, 从来都是抱在怀里不让他自己走路的……

  写完,又一字一字修到子夜时分, 誊写之后再检查,到三更中才睡下。

  次日散朝后, 沈持把草拟好的诏书送至上书房, 皇帝看了两行后沉声说道:“皇家父子是君臣, 是仇人,只有到了生死相隔的时候才是父子, 反不如百姓之家了。”

  “他娘不在了, ”他又道:“朕是他最亲近的人,不管犯了什么错……”说到这里, 他对丁吉说道:“命人去西北传旨, 召大皇子回京。”

  沈持:好了, 交差了。

  接下来应当没他什么事了。

  择了个吉日,沈家抬着聘礼到史家去下聘——也就是六礼之中的纳征礼,下聘的时候沈山去了一趟史家,和史老夫人叙起往事, 两人都抹着眼泪, 打这天开始, 两府开始正经往来。

  史老夫人说史家在京郊有几十亩田地都半荒芜着没人打理,沈山和老刘氏听了两眼放光:“哟,那可太可惜了。”进京的路上他留意了下, 京畿附近都是良田。

  史老夫人:“还是老身当年嫁过来时的陪嫁。”一时兴起说要带他们去看看。于是三个老人家,史老夫人骑马、沈山老两口赶着马车,到几十里地外的京郊看农田去了,这老当益壮的。

  史二夫人则和朱氏等沈家的三个妯娌一块儿挑布料,说些做冬衣之类的事,连沈月姊妹都跟史家的女郎们玩在了一处。

  沈持:“……”很好,冷清的只有我是吧。

  上值之外,他只能在书房或看书,或给挚友们写信,期待明年恩科时,孟度、江载雪和裴惟能尽快来京,丰富下他上班之外的生活。

  半个月之后,到了十二月初,一年的腊月,又下了一场冬雪,晴开后,厚厚一层压在树梢枝头。

  百官清晨去上早朝,皂靴踩在厚厚的积雪上,听着一声声“咯吱”,都在说道“这真是‘祥云应早岁,瑞雪候初旬。①’,明年又是个‘喜看稻菽千重浪’啊。”

  就是说瑞雪兆丰年,明年粮食的收成肯定非常好。

  只要有粮食,就又是一个太平的年头。

  初十一。

  下了早朝,百官们都在议论:“大殿下已进入函谷关,从汉中一带绕道进京,算着,也就是这十天半月的事了。”

  “陛下的诏书情真意切,真是慈父心肠啊。”

  “……”

  沈持:这样的寒冬腊月,他拖着病体能回到京城吗。

  几名御史则犯嘀咕:“这大殿下病的蹊跷啊?”

  按说都奄奄一息了,怎么还能撑这么久回到京城呢。有人顺着他们的话问:“也不知大殿下到底得的是什么病?”

  “下官让咱们在太医院的人打听去,看看给大殿下治病,用的都是什么药。”

  他们以为大皇子会死在西北监军的位子上。

  沈持这边也在琢磨:大皇子以病重之身竟然在寒冬腊月里通过了函谷关,很快抵挡京城了。

  保不齐,大皇子压根儿没有生病,不过是用了点手段,想回到京城来。

  呵。

  然而他们都猜错了,萧承钧是撑着一口气回到京城的,回到府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网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