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海棠文学网>书库>历史军事>大燕宫廷> 第132章 替罪羊

第132章 替罪羊

  和约即定,经法诩和礼部诸多官员的磋商,于武狩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,燕国遣使去往南楚,南楚皇帝正式取消帝号,接受燕国的册封,改称为南楚国主。

  南楚境内各个地方均取消祈天年号,改用燕历,即武狩十七年,只有南楚宫城之内可沿用楚历,即祈天元年。

  在寿州城。

  虽然燕楚两国已然达成和解,但蔺道昭还是没有离开寿州,他要保证局势的平稳过渡,防止燕国出尔反尔,再攻寿州城。

  与此同时,两国和解的文书也传到了寿州。

  在寿州刺史府邸。

  蔺道昭正坐在大堂内,手里拿着誊抄的两国和约,看到上面的内容,他不由的浑身颤抖,眼神中有无奈亦有愤恨。

  寿州城的守将同样得知了和谈的内容,他们吵吵嚷嚷的来到蔺道昭面前,散发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。

  “这哪是两国和谈啊!这分明就是我楚国单方面投降么!”一个身材魁梧、声如洪钟的将领率先怒吼道。他的脸上满是愤慨之色,眼中燃烧着怒火。

  “这算什么事啊!我们明明守住了寿州城,可最后还是要给燕国称臣!”另一位楚将也跟着附和道。

  又一名楚将失望的说道“是啊!我们这么多天的流血牺牲算什么!如今看来,倒不如直接把寿州拱手让给燕军呢!”

  “我看就是我们派去谈判的人是软蛋,我们在这奋勇杀敌,他们转头就把我楚国给卖了。”还有一位楚将怒不可遏的说道。

  众将的情绪越发激动,他们纷纷表示对和约的不满,并质疑朝廷派出的谈判使节是否真的尽力维护楚国的利益,甚至于,他们开始纷纷谩骂齐勋等楚使。

  “够了!都给我住嘴!”蔺道昭右手扶着额头,呵斥道。

  见蔺道昭发怒,众将皆凛然,场面的顿时静了下来。

  蔺道昭怒视众人,他心里明白,如今南楚对燕国割地称臣,定然会让燕国百姓以及眼前的这些将领对齐勋等人心生怨恨,但是他更明白,齐勋他们已经尽力了。

  “你们是不是觉得,这份和约,是我们楚国向递交的燕国投降书啊!”蔺道昭手里拿着那份和约,淡声说道。

  众楚将面面相觑,却碍于蔺道昭的威严,不敢说话。

  蔺道昭冷冷一笑,厉声说道“我告诉你们,我们就是在向燕国投降,而且我还要告诉你们,若是守不住寿州城,我们楚国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!”

  说完,蔺道昭罕见的大发雷霆,他拿起身侧桌案上的茶杯,狠狠摔在地上,把这茶杯摔得粉碎。

  见状,几位楚将畏惧更甚,纷纷低下了自己的脑袋。

  说完,蔺道昭深呼一口气,缓缓地闭上双眼,用力揉了揉太阳穴,以此来缓解自己激动的情绪。

  片刻后,蔺道昭睁开眼睛,看向众人,平静的说道:

  “你们真以为寿州城是我们守下来的?我告诉你们,是他们燕国的皇帝不想打了。”

  “不要以为你们的功劳有多大,也不要看不起出使燕国和谈的那些使节,他们在东京城受到的屈辱比我们要多得多。”

  “你以为齐勋想在和约上签字么?是他没办法!是我们楚国没办法!若不签!楚国马上就要亡!”

  蔺道昭说出的每一句话,像是一道道惊雷,在众人心头炸响。

  这些楚将尽皆拱手,说道“太尉,末将知错了!”

  蔺道昭缓缓站起身,走到这些将领当中,一边走,一边说道“如今,我们楚国最需要的就是团结,不要相互攻击。不就是向燕国称臣么,不就是失去了江淮之地么,只要我们楚国还在,只要我们楚人还活着,失去的尊严和土地,总有一天能拿回来!”

  这时,一名楚将眼含泪水的看着蔺道昭,哽咽的说道“太尉,真的能拿回来么?”

  蔺道昭看着面前这位楚将眼神中所含有的期盼,他忽然滋生一股难以言表的无力感和愧疚感,他太了解如今的天下大势了,可他又怎忍心把实话说出口呢。

  蔺道昭压下内心深处那股复杂的情绪,他看着那名楚将,努力挤出一抹微笑,点了点头,说道“一定能拿回来的。”

  又过了几日,燕楚两国之间的局势彻底缓和下来,南楚国主也下令召蔺道昭回郢都。

  待蔺道昭回到郢都后,一场针对齐勋的风暴正式开始。

  说到底,楚国的这次和谈是屈辱的,江淮之地被割让,楚国臣服于燕国,这些都让楚国百姓心生怨恨,经过时间的发酵,这种不满的情绪只会越来越大,总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这些罪责。

  而南楚国主李鄂和她的母亲自然不可能站出来承担,只能找一个替罪羊,而唯一一个在和谈文书上签字的齐勋便成了最佳人选。

  武狩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,在南楚朝堂,一场针对齐勋的弹劾正式开始。

  在李鄂与其母潘氏的暗中推动下,南楚都察院的一名八品御史率先弹劾齐勋,罪名便是勾结燕国,出卖楚国的利益。

  此人开头后,局面便一发不可收拾,不断有楚臣站出来弹劾齐勋,从一开始的卖国罪名,延伸到齐勋卖官鬻爵,再到操纵权柄、蒙蔽圣听之罪名,更有人弹劾齐勋意图谋反,就连齐勋在朝堂之上大骂先帝李烈的事情都扒了出来,要问罪与他。

  这一桩桩一件件罪名,加起来有八十多项,好似齐勋一下子便成了罪大恶极之人。

  可对此,齐勋一句话没有说,因为他在回楚国之前,就已经预料到了现在的场景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