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海棠文学网>书库>历史军事>大燕宫廷> 第626章 战况

第626章 战况

  当日早朝之后,北伐圣旨颁布天下,大燕这座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迅速运转。

  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户部尚书魏高将早就准备好的粮草源源不断的向北方运去,沿途增设守卫,建立稳固的补给线。

  同时禁军和御林军一同拨出五万精兵,随平阳侯曹锦眉北上与北疆军会合。

  高策又补增了一道圣旨,等平阳侯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入漠北草原后,由安定侯孟炳率领剩余的十万北疆军戍守长城防线。

  待一切准备就绪,大燕十九年八月初一,出兵北伐的时间到了。

  五万精兵列阵与燕京城北门之外,高策率领文武百官于城门外相送。

  曹锦眉身着甲胄,英姿飒爽的站在高策面前。

  高策伸出手从童谨手中拿过天子剑,将其递到曹锦眉面前,并沉声说道:

  “平阳侯,朕今日将这天子剑借予你,望你执此剑扫平漠北,护我大燕!”

  曹锦眉连忙下跪行礼,双手接过天子剑,正色说道:

  “末将谨记君命,不破漠北,誓不回还!”

  高策满意的点了点头,然后亲自将其扶起,沉吟道:

  “快去吧!”

  曹锦眉将剑放在腰间,抱拳说道:

  “末将告辞!”

  说罢,她骑上马行至军中,不多时,号角声起,五万精兵徐徐北上。

  百官纷纷拱手行礼,齐声喊道:

  “望平阳侯率领大军凯旋而归!”

  “大燕万年!”

  送走大军后,高策和文武百官便回到了城内。

  接下来的时间,大燕朝廷需要保证北伐军队的粮草供应,稳定好大后方,战争前线的事情就交给平阳侯曹锦眉了。

  五日后,曹锦眉率领五万精兵与北疆军会合,随后她将军队进行了整合,挑选出二十五万人马出长城,深入漠北。

  而老将孟炳率领剩余的十万军队守卫长城防线。

  …………

  曹锦眉自从被高策调到北疆军中任职,便一直为今日的北伐做准备。

  在北境这些年,曹锦眉时常率领侦骑探查漠北草原,由此她比较了解漠北草原的环境,以及戎狄部族的栖息规律。

  但是很可惜,这些年来,她都没有探查到北夏王庭之所在。

  如今大燕之国力、军力都远远超过北夏,若是能得到北夏王庭的确切位置,此战可定。

  虽然现在曹锦眉不知道北夏王庭在哪,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探查,她知道北夏王庭的位置不会在哪,这样一来,搜寻的范围就小了很多。

  另一边,大燕大张旗鼓的北伐,北夏王庭自然也收到了消息。

  但是北夏皇帝新丧,幼帝登基,根基不稳,朝政被几个权臣掌控着,这样一来,就导致北夏王庭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。

  这些人中有的敢于和燕军正面一战,可有的却想躲避严峻的锋芒,不愿与燕军正面交战,甚至想要继续北上,远遁于草原深处。

  几方争执不下,互不相让,最终达成了一个愚蠢的默契,那就是按兵不动。

  他们虽然下不了决心与燕军正面一战,但是他们认为北夏王庭隐匿于此,燕军根本找不到,即便找到了,他们在此地以逸待劳,依旧能大破燕军。

  就这样,燕夏两方,一静一动,都等待着最后的结果。

  …………

  一转眼,一个多月就过去了。

  曹锦眉率领大军在漠北草原待到了九月份,秋天就要到了。

  于大燕而言,正是秋收的日子,因而北伐军的后方补给不用担心,但是越深入漠北,后方补给线就拉的越长,也越危险。

  最让曹锦眉担心的是,漠北苦寒,现在虽是秋季,可刺骨的冷风已经若隐若现,要是一直找不到北夏王庭,燕军恐怕就要在这里过冬了。

  最好还是要赶在最冷的时候完成这次北伐。

 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曹锦眉在谨慎行军的同时,广派侦骑去寻找北夏王庭的踪迹。

  自古以来,中原王朝北伐蛮夷,最困难的便是在这茫茫草原找到敌军的踪迹。

  不过曹锦眉有耐心,更有信心带领军队完成这次北伐。

  …………

  与此同时,在大燕境内。

  燕京城。

  高策每日都关注着漠北战况,或者说大燕朝野上下几乎都很关心这场国战。

  即便高策现在的身体越来越差,他也会召集内阁重臣与枢密院官吏一起探讨北伐情况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自曹锦眉领兵北伐那日后,江国公马异便时常称病不议朝政,而江国公府闭门谢客,不轻易见外人。

  面对这一情况,皇后邓鸢甚至提醒高策,要不要派人去江国公府慰问一下,毕竟马异是大燕的功臣。

  对此高策冷哼了一声,轻声说道: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