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,有革命征兆。
朕虽愚钝,也明白天命。现顺天命,让出皇位,禅让给随王,一切依照唐、虞、汉、魏旧例。
随王请接受帝命,别再推辞!
杨坚拿到这份诏书,自然是志得意满,但表面上还是得再三推辞。
于是朝廷又派兼太傅杞公宇文椿捧着册书,大宗伯赵煚等人到杨坚王府劝他接受。
册书大意是:
如今周朝气数将尽,祸乱不断,各方逆乱纷起。
您杨坚受上天之命,有睿智之德,拯救危局,匡复大业,德行与造化契合。
以往有除旧之征兆,近来又有布新之祥瑞。
天下归心,人神共望。
现恭敬地将帝位禅让给您,天命已尽,天禄终结。
希望您秉持中正,遵循典训,敬天抚民,不辜负天下人,开创无限福祚。
杨坚收下了册书和皇帝玺绶,一点儿也没推辞。
庾季才说二月甲子日这天,杨坚该登上皇位。
杨坚听了他的话,打算照办。
到了那天,杨坚早早起来,把百官都召集到一块儿,然后乘车进了宫。
宫里的仪仗侍卫,早把礼服和皇冠准备好了,恭恭敬敬地捧到杨坚跟前。
杨坚二话不说,穿上礼服,戴上皇冠。
百官簇拥着他,来到临光殿。杨坚往宝座上一坐,开始接受大臣们朝拜。
那些跟着新主子混的官吏,立马跪在地上,手舞足蹈,高呼万岁。
杨坚宣布,新的国号叫“随”,还把年号改成“开皇”。
杨坚本来继承他爹的爵位,是随公。
不过他觉得“随”字里有个“辵”旁,“辵”跟“辶”是一个意思,念“绰”,有走的意思。
拿这个字当国号,感觉国家会不安稳。
于是,他把“辵”去掉,改成了“隋”,盼着国家能太平。
唉,光在字义上琢磨,能有啥用呢?
有大臣忍不住问:“陛下,就这么改个字,真能保国家太平?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杨坚一本正经地说:“这也是图个吉利嘛。”
另一个大臣也附和道:“陛下圣明,这国号改得好。”
杨坚接着下令,让相关官员带着册书到南郊去。
官员们领命后,就赶紧去准备。
到了南郊,他们点燃柴草,烟火升腾,向老天爷报告新朝建立,同时也祭祀土地神。
至此,杨坚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大事。
宫廷小内史崔仲方建议更改北周时期的官制礼仪,恢复依照汉朝、曹魏时期的旧制度。
皇帝下诏同意了这个请求。
于是,朝廷设置了三师、三公,还有尚书省、门下省、内史省、秘书省、内侍省这五个省;御史台、都水台这两个台;
太常寺等十一个寺;左右卫等十二个府,分别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。
同时,又设立了从上柱国到都督共十一个等级的勋官,用来奖励有功劳的人;
设置了特进至朝散大夫共七个等级的散官,用来表彰贤能的人。
把侍中这个官职改称为纳言。
任命相国司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,兼任纳言这个职务;
任命相国司录虞庆则为内史监,兼任吏部尚书;
任命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;任命典军元胄为左卫将军。
追尊皇帝已去世的父亲杨忠为武元皇帝,庙号太祖;
追尊皇帝已去世的母亲吕氏为元明皇后。
册立独孤氏为皇后,立嫡长子杨勇为皇太子。
杨坚称为皇帝后,得说一说他的出身。
杨氏一族出自弘农,据说他们是汉朝太尉杨震的后代。
杨坚的六世祖杨元寿,在北魏时做了武川镇的司马,从此杨家就留在了武川。
杨元寿的玄孙是杨忠,杨忠跟着周太祖在关西起兵,还被赐姓普六茹氏。
杨忠的妻子吕氏生下杨坚的时候,屋里满是紫气。
有个从河东来的尼姑,对吕氏说:“这孩子骨相不一般,不能留在世俗里。”
吕氏就拜托尼姑找了个别的住处,把杨坚送去那里抚养,尼姑也常来看望。
有一天,吕氏抱着杨坚,突然看见他头上长角,全身长满鳞片,吓得她赶紧把杨坚扔到地上。
正好尼姑从外面进来,赶忙抱起杨坚说:“你惊吓了我这孩子,让他晚得天下了。”
吕氏再看,杨坚没有鳞角了,还是原来的样子。